今天给各位分享地球展厅怎么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星球国际展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添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本文目录一览:
“天宫课堂”第三课,河南娃连线航天员
流体现象的天地差异有多大
水球在太空中如何变“懒”
空间站里的扳手为什么能自动“调头”
航天员在太空中种植的
拟南芥和水稻
生长情况怎么样
…………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2日下午
“天宫课堂”第三课
在中国空间站开讲
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成为新晋“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
看“天宫课堂”第三课全程回放
此次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设地面主课堂,在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分设3个地面分课堂。这是“天宫课堂”地面分课堂首次设点河南,来自我省14所中小学校的1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河南省科技馆,在充满太空感的球形影院旁,体验了令他们难以忘怀的一节课。
河南省科技馆作为地面分课堂之一,同步组织青少年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河南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新会,河南省科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房卫平,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杰等出席分课堂活动。
活动中,河南省科技馆分课堂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课堂进行了现场直播连线。来自省内14所中小学校的100余名师生代表,与3位航天员开展了天地对比实验。
课堂干货满满,两名河南学生连线提问航天员
约50分钟的授课干货满满,趣味十足。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3位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对于太空,孩子们充满好奇和向往。实验操作过程中,他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而凝神屏气,时而欢呼喝彩。到了天地互动交流环节,不少学生踊跃举手提问。
“在太空中种植,植物能接受充足的光照吗?这个照明是舱内提供的灯具的照明,还是太空的自然光呢?”“地球上的机械时钟和电子钟在太空中还能正常使用吗?引力、辐射、重力等会不会对它们产生影响?”河南分课堂上,来自河南省实验小学学生毛圆圆和来自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傅瑞鑫接连向航天员发问。
“问天舱的植物是在实验柜里培养的,无法接受太阳光照射。不过实验柜里配置了人工光源,通过调控光源的强度和光谱,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满足生长发育要求。”刘洋在回答完问题后鼓励同学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勤于思考,说不定这个问题就是由你们来解决的!”
关于时钟的提问,蔡旭哲表示“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他介绍,空间站里所有计算机的电子时钟都在正常运转,至于机械表能否正常使用,要看它的工作原理,例如摆锤式的机械时钟就无法在空间站中使用。他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将有一个特殊时钟随着梦天实验舱进入空间站,这个冷原子时钟有望实现约50亿年误差1秒的超高精度。
三位新晋“太空教师”十分活泼
毛细效应实验最细吸管开启“倍速模式”
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陈冬用一个小实验展示了流体现象的天地差异。他将三根粗细不同的塑料管同时放在水中,最细的管子内液面飞速到达顶端,仿佛开启了“倍速模式”。
一颗小小的钢球让水球变“懒”
刘洋用注射器向水球喷出空气时,水球的震动很激烈。在水球内加入钢球后,以同样的力度冲击水球的振动幅度变小了这是怎么回事?“很轻松!”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喝到果汁,在地面,如果吸管太长要很费力才能喝到饮料而在问天实验舱中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不仅成功喝到了芒果汁还表示“很轻松”。
微重力环境下扳手居然会“掉头”?
陈冬将空间站中的工具T字扳手在空中旋转后,扳手居然会自己翻身时而头朝上,时而头朝下,反复不停。更为神奇的是当他将两个扳手同时旋转时它们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旋转姿态。
太空科普课上,航天员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蔡旭哲则身兼多职,既要担任此次授课的太空摄影师,又要负责解答同学们的提问。
直到直播结束,还有不少学生意犹未尽,继续留在座位上进行着天地对比实验。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七年级学生钱怡琳印象最深刻的是水球变“懒”实验,她还没有想明白实验原理,决定回家后“二刷”这堂课,并向学校老师请教。“我也有想问航天员的问题,我想知道从太空中看太阳和在地球上看太阳有什么区别?”钱怡琳说。
“之前的天宫课堂我们都是在学校收看直播,在教室里跟着互动实验,没想到今天能来到分课堂与航天员连线互动。这种体验更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太空的兴趣。”河南省实验小学带队老师王星娜说,这堂课会对孩子们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河南省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李简纯说:“这堂课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我种下了一颗逐梦航天的种子,一次次振奋人心的火箭腾飞,一项项令人惊叹的航天成就,这些都是新时代航天人的奋斗轨迹,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的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郑州市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教育集团五年级学生朱含悦说:“‘天宫课堂’让我们了解了载人航天的伟大成就,感悟了九天揽月的巨大力量;我们将更加努力地追求科学梦想,更加勤奋地学习科学知识!”
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学生樊奕果说:“今天能来参加‘天宫课堂’学习,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当然也十分自豪,因为我知道,中国现在的科技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也期待我们现在的梦想在未来能成为现实。”
活动中,共有来自全省14所中小学校100多名师生代表共同与神舟十四号三名航天员开展了天地对比实验,进行了天地互动交流。其中活动特别邀请了航天员陈冬的母校(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刘洋的母校(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实验小学、郑州市第三中学)的师生代表参与,与航天员共探宇宙奥秘。
聚源路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周婷说:“走出课堂,走向天宫这种天地互动交流的授课形式有趣味、有意义,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学到了深奥的科学知识、看到了航天英雄的严谨、认真和拼搏,近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爱科学、爱航天、爱祖国的巨大热情。这次体验一定是入心、深刻的,相信学生也通过这次标志性的活动,在心中播下‘航天梦’的种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培育这种子,生根、发芽、成长、开花。作为老师,我们更期待,在这些学生中,就有未来的英雄航天员。”
在活动现场,河南省科技馆辅导表演了精彩的科学实验《一飞冲天》和生动的科普剧《问天·梦圆》,为现场观众直观展示了火箭升空的原理,还原再现了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及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场景,点燃了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河南省科技馆为何入选此次“天宫课堂”地面分课堂?
“这次分课堂首次设点河南,是我们河南省青少年收到的一份宝贵的、科技感十足的‘礼物’。”河南省科技馆副馆长李莉表示,为了确保“天宫课堂”第三课河南分课堂顺利上课,河南省科技馆进行了充分准备。
在活动前期,省科协联合省教育厅组织全省中小学师生代表参加了“天地共播一粒种”——青少年与航天员一起种植物科普活动。随后,又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展了征集天宫空间站相关互动问题、绘画和手工作品活动,并在活动现场展出了部分优秀绘画和手工作品。
作为中原地区“科普教育主阵地”,河南省科技馆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航天科普工作,在常设展厅中规划了宇宙天文和交通天地展厅。其中宇宙天文展厅采用球体建筑内外空间,展现出浩瀚宇宙的无穷奥秘;交通天地展厅则以中国空间站模型为核心展项,凸显中国载人航天的飞天使命,为青少年的“飞天梦”提供汲取知识的科学海洋。
“天宫课堂”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据了解,河南省科技馆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太空授课资源,结合场馆科普资源,持续推出系列航天主题科学教育活动,延伸“天宫课堂”,厚植科学土壤,鼓励广大青少年勇于探索宇宙的奥秘。
来源|教育时报
统筹|万志强
审核|丁 玺
责编|刘镇嘉
赛先生在线 | 发现小人国
赛先生
小小赛地球展厅怎么样,地球展厅怎么样你看过《格列佛游记》这本书吗?
小小赛
看过呀,这是学校推荐的课外读物呢,地球展厅怎么样我可喜欢这本书地球展厅怎么样了,特别是小人国,太有意思了。
图1 《格列佛游记》场景(来源:搜狐网)
赛先生
如果地球展厅怎么样我说地球上真的有过一个小人国,你相信吗?
小小赛
啊,这不可能吧?
赛先生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关于真实的小人国的故事,要从我们东南亚的邻居印度尼西亚讲起。
小小赛
我知道我知道,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一个岛国,也是全世界更大的群岛国家。
赛先生
对,印尼横跨亚洲和大洋洲,由约17000多个岛屿组成。在这些群岛中有一个不大的岛屿叫弗罗里斯岛,排行在印尼岛屿的第十位,面积约一万四千多平方千米,比我们北京市的面积略小一点,岛上现在生活着约120多万人。我们要讲的小人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岛上。
图2 印度尼西亚地图(来源:搜狐网)
图3 弗罗里斯岛的位置图(来源:Nature杂志)
小小赛
我有点激动了,难道真的有小人国?这里的人们有多小?
赛先生
别急,听我慢慢讲哈。在2003年9月的时候,印度尼西亚国家考古中心和澳大利亚的一些科学家们在弗罗里斯岛的一个叫梁布亚的山洞里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这是它在地图上的位置。
图4 梁布亚洞穴位置图(来源:Maps Me)
图5 梁布亚发掘现场(来源:Nature杂志)
赛先生
到了9月2日这一天,发掘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洞内一个5米多深的坑里面发现了一具古人类的头骨化石。对这些科学家们来说,这是极其幸运和令人高兴的事。
小小赛
这让我想到了裴文中先生发掘出之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事情。
赛先生
是啊,大部分科学家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亲自发掘到一块古人类的骨骼化石,更别说头骨了,它尤其珍贵。不过,更让这些科学家们震惊的还在后面。经过几天的发掘,他们挖掘出了一个几乎全身完整的古人类化石。从化石上看,这个古人类的身高只有一米左右,更先接触化石的考古学家以为这是一个儿童的化石。但经过多位科学家的研究,他们认为这不是一个儿童,而是一个成年女性。
小小赛
真的好矮呀,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身高就有一米了。
赛先生
科学家在进行研究后,认为这名成年女性复原后的身高只有一米左右,体重约25公斤,脑容量在400毫升左右,她生存在距今10万到6万年前。这样一个小人太令人奇怪了,考古学家们称她为“弗罗里斯人”,有的科学家也戏称她为“霍比特人”。
小小赛
这个很贴切呀,霍比特人不就是电影《魔戒》里的小矮人吗?
图6 领导梁布亚发掘工作的古人类学家迈克·莫伍德(左)(来源:Nature杂志)
图7 梁布亚发现的之一块头骨化石LB1和现代成人头骨比较(来源:Nature杂志)
(左)图8 梁布亚发现的弗罗里斯人全身化石LB1(来源:澳大利亚博物馆)
(右)图9 弗罗里斯人女性复原图(来源:神秘的地球)
图10 古人类学家迈克·莫伍德及现代成人与弗罗里斯人比较(来源:神秘的地球,搜狐)
赛先生
还没完呢,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个发现:
2004年,还是前面那些科学家继续在梁布亚洞穴里挖掘,他们幸运地又发掘出了总共至少8个以上不同的弗洛雷斯人的骨骼,这些人的骨骼化石看起来都和前面发现的那个人同样的小。
小小赛
一个人还可以说是偶然,这么多人的话,是不是真的发现了小人国?
赛先生
当时的人们也是和你一样的想法。在出土人类化石的地方还发现了很多人工制作的各种石器工具。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洞穴里还发现了一种矮小的剑齿象化石,有多小呢?我们来看一下照片中它的牙齿和成人身体的比较,这更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图11 梁布亚发现的下颌骨化石LB6和牙齿化石LB2(来源:Nature杂志)
图12 弗罗里斯岛发现的矮小剑齿象牙化石和复原后与现生大象的对比参考图(来源:Nature杂志,ResearchGate)
图13 在弗罗里斯岛发现的石器,其中有梁布亚发现的石器(来源:Don's Maps)
小小赛
太神奇了,不光有小矮人,还有小矮象!
赛先生
我们接着来看第三个发现:
2006年8月,另外一组科学家在梁布亚洞穴的发掘过程中,其中一名成员在昏暗的东南角又发现一个很小的洞口,顺着一条23米长的狭窄通道滑下去,居然又出现了一个洞穴。
图14 梁布亚和梁巴瓦洞穴(来源:SD Elsevier杂志)
赛先生
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保存完好的动物骨骼化石和人工制作的石器,石器中有石核、薄石片、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锤等。这两个洞穴在过去可能联系很紧密,动物化石和石器混杂在一起。科学家们初步判断这些骨骼和石器可能是生活在梁布亚洞穴里的弗洛雷斯人带进来的,而且很可能是他们生活垃圾的堆积点。
图15 梁巴瓦发现的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来源:SD Elsevier杂志)
小小赛
这两个洞一个是卧室另一个是储藏室吗?
赛先生
可以理解成两个生活区域,不过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还会讲到。下面是考古学家的第四个发现:
再回到2004年,我们前面说到的之一组科学家们为了寻找小矮人的祖先,来到了距离梁布阿洞穴74公里的索阿盆地一个叫马塔·门格的地方挖掘。因为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曾经发现了象的骨骼化石和人工制作的石器,他们认为这里可能会找到古人类化石。
小小赛
这次他们有什么新发现呢?
赛先生
他们这次发掘历时很久,持续了十年,其间曾经发现了数百件石器,数千块鳄鱼、鼠类和巨蜥等动物化石,却没有发现一块古人类的化石。
图16玛塔门格位置图(来源:Maps Me)
图17 玛塔门格发掘现场(来源:Don's Maps)
图18 玛塔门格发现小剑齿象的位置(来源:Don's Maps)
图19 玛塔门格发现的动物化石(来源:Don's Maps)
图20 玛塔门格发现的石器工具之一(来源:Nature杂志)
小小赛
是不是他们原先的判断错误了?所以白费了这么久的功夫。
赛先生
野外考古工作就是这样,可能历尽辛苦未必能找到想要的化石,特别是寻找古人类化石,在野外考古中发现这类化石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十几年找不到一块化石的情况很常见。
小小赛
科学家们做研究可真是辛苦呀。
赛先生
想要有所得,就要学会付出并且坚持不懈。到了2014年末,就在他们打算放弃希望的时候,终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几块古人类的下颌骨和一些牙齿化石,这让他们异常的兴奋。经过科学家们研究后得知,这几块化石属于三位古人类,一位成年人和两个孩子,这些骨骼的特征与弗罗里斯人相似,而且那个成年人的骨骼比之前发现的弗罗里斯人还小。他们生存的年代距今大约70万年,是目前在弗罗里斯找到的最古老的人类,这又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图21 玛塔门格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和牙齿 化石以及在人体中的位置(来源:Don's Maps)
图22 玛塔门格发现人类化石位置和发现者(左)(来源:Nature杂志)
小小赛
这个发现确实很惊人。
赛先生
小小赛,你数一下,到目前为止总共发现了多少“小矮人”化石了?
小小赛
我算一下,之一次1具,第二次至少8具,第三次主要是动物化石和石器,第四次至少3具,加起来至少有十二具了,对吗?
赛先生
非常正确。这些化石的出土让全世界的古人类学家们非常震惊,并产生了一大堆疑问,他们称弗罗里斯人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极端的古人类。
小小赛
我也有很多疑问呢,弗罗里斯岛上真的有过一个小人国吗?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会这么小?他们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科学家们为什么会对这些化石的发现那么震惊呢?
赛先生
你的问题好多呀,我尽量解释清楚。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人类演化的知识。
今天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从地球上出现可以直立行走的古人类直到现在,我们人类的演化历程大约700万年。一般认为经历了五个演化阶段,即700万年-400万年的地猿阶段,400万年-100万年的南猿阶段,250万年-150万年的能人阶段,200万年-30万年的直立人阶段,30万年-今天的智人阶段。
图23 人类演化谱系(来源:北京自然博物馆)
小小赛
我记得在自然博物馆的“人之由来”展厅里就有这部分内容。
赛先生
人类在演化的每个阶段,身高、体重和脑容量都在增长,比如地猿阶段身高约在0.8米,脑容量约在400毫升左右,南猿阶段身高约在1米,脑容量在404—530毫升,能人阶段身高约在1.2米,脑容量在510—752毫升,直立人阶段身高约在1.5米,脑容量在600 —1251毫升,化石智人阶段约在1.65米,脑容量约880 —1750毫升,而人类的体重则从南方古猿阶段的30-64千增加到化石智人阶段的55-67千克。
小小赛
我听讲解员和志愿者老师在展厅里讲过这部分内容,这么多数据还真是得拿小本本记下来。赛先生,那科学家们为什么会对这些化石发现感到震惊?
赛先生
因为弗洛里斯人的发现带来了很多疑问。从年代上看,他们应该属于智人阶段,但是她的身高和脑容量却距一般的智人种差的很远,甚至比更早期的直立人也有很大差距。比如1984年在非洲肯尼亚发现的一个直立人代表性化石——12岁左右的纳里奥托姆男孩,身高也达到了1.68米,脑容量880毫升。所以,弗罗里斯人的身体结构极不正常,真的像是突然冒出了一个小人国,才会令科学家们困惑,正如曾经参与研究的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古人类学家皮特·布朗说的那样“我的下巴掉到膝盖上了”。
图24 纳里奥托姆男孩化石及复原像(来源:新浪网,Don's Maps)
小小赛
“人之由来”展厅里有纳里奥托姆男孩骨骼化石,他长得可真高啊,我还以为他是大人呢。
赛先生
只看化石的大致外表的确看不出年龄。我们再探讨第二个问题:弗罗里斯人为什么长得这么小?
为了找出弗罗里斯人矮小的原因,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展开了深入研究,目前的主要结论可以分为三种:
图25 参与弗罗里斯人发掘和研究的部分科学家(来源:Nature杂志)
赛先生
之一种结论认为这是一种岛屿矮化现象,也就是说在一个孤立的小岛上,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岛上食物等资源有限,竞争加剧,大家为了都能生存下去,必须减少对食物等资源的消耗,有些动物和人类会逐渐演化变得很小,比如英吉利海峡泽西岛的马鹿在仅仅6000年的时间里就变成了原来大小的六分之一,还有古生物学家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发现了身高只有不到1米,重量不到200公斤的成年大象。另一种是由于岛上缺少天敌,某些动物可能会逐渐演化变得很大。而弗罗里斯人属于之一种情况,这也是较多科学家们认可的一种观点。
小小赛
噢,还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一定要经过很长时间吧?
赛先生
确实会很漫长,也许要几十万年呢。
图26 古人类学家研究和争论场景(来源:Nature杂志)
赛先生
第二种结论是认为是某种疾病导致他们变得矮小,比如近亲繁殖等原因产生的拉隆综合症,还有唐氏综合症等导致人类变得矮小的疾病。少部分科学家持这类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难于解释为什么岛上发现了那么多的小矮人化石而不是一两个,而且这一群人都患这种病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第三类结论意见比较有意思:有科学家根据对弗罗里斯人和早期古人类的体型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弗罗里斯人可能是早期能人的后代,甚至可能是来自南方古猿属的一种小型古人类。但有一些科学家不认可这种观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弗罗里斯人的大脑和四肢像南方古猿,而他们的牙齿和面部则更像直立人,也就是说弗罗里斯人是结合了人类演化历史上两个阶段古人类的特征,而任何其他已灭绝或活着的古人类群体都不具备这种特征。如果他们是能人或者南方古猿的后代,那他们的身体结构中不应该有更晚的直立人的特征。这个结论还有一个重要缺陷是,没有任何化石证据支持南方古猿和能人从非洲迁徙到印度尼西亚的过程。
图27 南方古猿惊奇种头骨化石及复原像(来源:Sketchfab,Modern Human Origins)
图28 能人KNM-ER 1813头骨及复原场景(来源:Boneclones,搜狐网)
小小赛
我在想,他们要是能从非洲过来,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那时候有船吗?
赛先生
这个问题问得好,科学家们也在想他们可能是怎么过来的,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知道他们跨海迁徙的方式。
我们继续探讨第三个问题:弗罗里斯人的祖先可能是谁?
部分科学家们根据在梁布亚和马塔·门格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比较分析后认为,弗罗里斯人的祖先有可能源于生存在70万年前马塔·门格的古人类,但还不能完全确认。因为马塔·门格的古人类和弗罗里斯人在身体结构和制作使用的工具上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年代上至少相差了60万年,还缺少这中间演化过程中连续的古人类化石。大部分科学家目前认为还不能确定弗罗里斯人的祖先是谁,还有待于在弗罗里斯岛发现更多时间段的古人类化石才有可能解开这个谜团。
图29 弗罗里斯人与早期古人类可能的演化关系(来源:Nature杂志)
小小赛
这个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中国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他们之间也差了几十万年,也不能确定北京猿人是山顶洞人的祖先?
赛先生
你很会联想,也说得很对。
我们再来探讨第四个问题:他们是怎么生活的,或者说他们的生存方式我们知道多少?
我们先看一下发现弗罗里斯人化石最多的梁布亚洞穴和它附近的环境。
它位于海拔500米处,非常靠近两条河流的交汇点,洞穴周围森林密布,岩石材料众多,这些为弗罗里斯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食物来源和制作石器的原材料。梁布亚洞穴顶部很高,提供了良好的空气流通,而且全年阳光充足。它的内部是两个连通的洞穴,梁布亚和梁巴瓦可以用于不同的功能,比如梁布亚主要用于居住,梁巴瓦主要用于储藏或者丢弃垃圾,就像你刚才说得如同两个房间一样。总体看梁布亚洞穴的周围环境和自身结构,应该说弗罗里斯人选择了一个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场所。
图30 阳光充足的梁布亚洞穴和梁巴瓦洞穴中的堆积物(来源:Nature 杂志,SD Elsevier杂志)
小小赛
住在山洞里一定挺好玩的,而且这里是热带雨林地区,吃的东西一定很多。但是他们吃什么呢?那时候有粮食和肉吗?
赛先生
那时候人类还不懂得种植粮食,但是他们可以采集野果和猎杀动物来食用。在梁布亚和梁巴瓦洞穴里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化石,比如矮小的剑齿象、巨蜥、鼠类、鸟类和蝙蝠等骨骼化石,而且在有些化石如小剑齿象的骨骼上发现了人工切割的痕迹,说明弗罗里斯人很可能猎杀了这些动物并食用它们。
图31 梁巴瓦洞穴发现的鼠类和其它动物骨骼
(来源:SD Elsevier杂志)
图32 弗罗里斯人猎杀巨蜥想象图(来源:搜狐网)
小小赛
那他们是生吃这些动物的肉吗?他们用什么切割动物的肉呢?
赛先生
之一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考古学家们在梁布亚洞穴发现,一些小剑齿象的骨骼都被烧焦了,这说明弗洛雷斯人可能会用火进行烹饪,但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证据,因为烧焦这些骨骼这件事究竟是弗罗里斯人干的还是发生了天然火灾目前并不清楚。
弗罗里斯人会用工具切割动物的肉食用,当然不是金属而是石器工具了。考古学家们在梁布亚、梁巴瓦洞穴和玛塔·门格地区都发现了大量人工制作的石器工具。有刮削器、尖状器、薄石片、石锤等6,这些是比他们更早期的古人类已经能制作出的工具,他们可能用这些工具进行切割、刮削、砍砸、穿刺等活动。
图33 玛塔门格发现的石器工具之二(来源:Nature杂志)
小小赛
听您讲了这么多弗罗里斯人的事,我发现,他们身上还有好多疑问没有准确的答案呢,而且这些答案都要靠化石证实,真是不容易。
赛先生
是的,人类演化历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谜,弗罗里斯人只是其中一个,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
文学家们想象了一个虚幻的小人国,创造出了格列佛游记这样伟大的作品。而古人类学家的研究发现则为我们揭示真实的“小人国”弗罗里斯人的演化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脚踏实地的研究,都是我们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创造发展和延续的动力呀。
参考文献
1. Ewen Callaway. The discovery of Homo floresiensis: Tales of the hobbit.发现弗罗里斯人:霍比特人的故事. Nature, 2014, volume 514, pages 422–426
2. Fran Dorey. Homo floresiensis.弗罗里斯人.The Australian Museum , 23/12/19, ABN 85 407 224 698
3. Daisuke Kubo, Reiko T. Kono and Yousuke Kaifu. Brain size of Homo floresiensis and its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弗罗里斯人的大脑大小及其进化意义. Royal Society, 07 June 2013, Volume 280 Issue 1760
4. Thomas Sutikna,Mathew Tocheri.印度尼西亚梁布亚洞穴佛罗勒斯人的序列和年代校对. 2017年,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重大考古发现奖获奖项目
5. Rex Dalton. Looking for the ancestors.寻找祖先Nature, 2005, volume 434, pages 432–434
6. Rex Dalton. More evidence for hobbit unearthed as diggers are refused access to cave.发现了更多关于霍比特人的证据,但发掘者被拒绝进入洞穴.Nature, 2005, volume 437, pages 934–935
7. Karen L. Baab. Homo floresiensis: Making Sense of the Small-Bodied Hominin Fossils from Flores.认识弗罗里斯的小型古人类化石.Nature Education Knowledge, 2012, 3(9):4
8. Michael K.Gagan,Linda K.Ayliffe,Garry K.Smith,John C.Hellstrom,Heather Scott-Gagan,Russell N.Drysdale,Neil Anderson,Bambang W.Suwargadi,Ken P.Aplin,Jian-xin Zhao,Colin W.Groves,Wahyoe S.Hantoro,Tony Djubiantono. Geoarchaeological finds below Liang Bua (Flores, Indonesia) A split-level cave system for Homo floresiensis?梁布亚(弗罗里斯,印度尼西亚)下方的地质考古发现了弗罗里斯人的错层洞穴系统.Sciencedirect Elsevier, 15 December 2015, Volume 440
9.Ewen Callaway. ‘Hobbit’ relatives found after ten-year hunt.经过十年的追寻,发现霍比特人的亲缘关系.Nature, 2016, volume 534, pages 164–165
10. Gerrit D. van den Bergh, Yousuke Kaifu, Iwan Kurniawan, Reiko T. Kono, Adam Brumm, Erick Setiyabudi, Fachroel Aziz Michael J. Morwood. Homo floresiensis-like fossils from the early Middle Pleistocene of Flores.弗罗里斯岛早中更新世的似弗罗里斯人化石.Nature, 08 June 2016, volume 534, pages 245–248
11.Adam Brumm, Gerrit D. van den Bergh, Michael Storey, Iwan Kurniawan, Brent V. Alloway, Ruly Setiawan, Erick Setiyabudi, Rainer Grün, Mark W. Moore, Dida Yurnaldi, Mika R. Puspaningrum, Unggul P. Wibowo, Halmi Insani, Indra Sutisna, John A. Westgate, Nick J. G. Pearce, Mathieu Duval, Hanneke J. M. Meijer, Fachroel Aziz, Thomas Sutikna, Sander van der Kaars, Stephanie Flude Michael J. Morwood. Age and context of the oldest known hominin fossils from Flores.弗罗里斯岛最古老已知人类化石的年代和背景.Nature, 2016, volume 534, pages 249–253
12.北京自然博物馆《人之由来》展厅
13.吴秀杰.《化石人类脑演化研究概况》.人类学报, 2003年8月, 第22卷 第3期
14.中国古动物馆《人类演化馆》展厅
15.Frank Brown, John Harris, Richard Leakey Alan Walker. Early Homo erectus skeleton from west Lake Turkana, Kenya.肯尼亚西图尔卡纳湖早期直立人骨骼.Nature,1985, volume 316, pages 788–792
16.Rex Dalton. Little lady of Flores forces rethink of human evolution.弗罗里斯小女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进化.Nature , 27 October 2004, volume 431, page 1029
17.Debbie Argue , Denise Donlon , Colin Groves, Richard Wright. Homo floresiensis: Microcephalic, pygmoid, Australopithecus, or Homo? 弗罗里斯人:小头畸形、侏儒、南方古猿还是人属?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51 (2006) 360-374
19.Maciej Henneberg, Robert B. Eckhardt, Sakdapong Chavanaves, Kenneth J. Hsü. Evolved developmental homeostasis disturbed in LB1 from Flores, Indonesia, denotes Down syndrome and not diagnostic traits of the invalid species Homo floresiensis. 来自印度尼西弗罗里斯岛LB1的进化发育稳态受到干扰,表明她患有唐氏综合症,而不是无效种弗罗里斯人的诊断特征。PNAS, August 4, 2014, 111 (33)
20. Aida Gómez-Robles . The dawn of Homo floresiensis.弗罗里斯人的黎明.Nature,2016, volume 534, pages188–189
21.Robert C. Vannucci, Todd F. Barron, and Ralph L. Holloway.Craniometric ratios of microcephaly and LB1, Homo floresiensis, using MRI and endocasts.使用核磁共振和颅内模测定弗罗里斯人的小头畸形和LB1的脑颅测量比值.PNAS, August 8, 2011, Vol. 108 | No. 34
END
作者:朱继欣(北京自然博物馆志愿者)
专家审校:高立红
音频讲解:沙菲、沙可欣
责任编辑:郑钰
排版编辑:张一涵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河南娃连线提问航天员
本报记者 师喆/文 聂冬晗/图
流体现象的天地差异有多大?水球在太空中如何变“懒”?空间站里的扳手为什么能自动“调头”?航天员在太空中种植的拟南芥和水稻生长情况怎么样……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成为新晋“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此次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设地面主课堂,在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分设3个地面分课堂。这是“天宫课堂”地面分课堂首次设点河南,来自我省14所中小学校的1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河南省科技馆,在充满太空感的球形影院旁,体验了令他们难以忘怀的一节课。
课堂干货满满,两名河南学生连线提问航天员
约50分钟的授课干货满满,趣味十足。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对于太空,孩子们充满好奇和向往。实验操作过程中,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而凝神屏气,时而欢呼喝彩。到了天地互动交流环节,不少学生踊跃举手提问。
“在太空中种植,植物能接受充足的光照吗?这个照明是舱内提供的灯具的照明,还是太空的自然光呢?”“地球上的机械时钟和电子钟在太空中还能正常使用吗?引力、辐射、重力等会不会对它们产生影响?”河南分课堂上,来自河南省实验小学的毛圆圆和来自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傅瑞鑫接连向航天员发问。
“问天舱的植物是在实验柜里培养的,无法接受太阳光照射。不过实验柜里配置了人工光源,通过调控光源的强度和光谱,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满足生长发育要求。”刘洋在回答完问题后鼓励同学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勤于思考,说不定这个问题就是由你们来解决的!”
关于时钟的提问,蔡旭哲表示“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他介绍,空间站里所有计算机的电子时钟都在正常运转,至于机械表能否正常使用,要看它的工作原理,例如摆锤式的机械时钟就无法在空间站中使用。他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将有一个特殊时钟随着梦天实验舱进入空间站,这个冷原子时钟有望实现约50亿年误差1秒的超高精度。
三位新晋“太空教师”都十分活泼:陈冬一边用幽默易懂的语言为同学们解答疑惑,一边把玩着手里芒果形的解压球;刘洋“躺平”在半空中,向大家展示用2米长吸管成功喝到芒果汁;蔡旭哲则身兼多职,既要担任此次授课的太空摄影师,又要负责解答同学们的提问。
直到直播结束,还有不少学生意犹未尽,继续留在座位上进行着天地对比实验。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七年级学生钱怡琳印象最深刻的是水球变“懒”实验,她还没有想明白实验原理,决定回家后“二刷”这堂课,并向学校老师请教。“我也有想问航天员的问题,我想知道从太空中看太阳和在地球上看太阳有什么区别?”钱怡琳说。
“之前的天宫课堂我们都是在学校收看直播,在教室里跟着互动实验,没想到今天能来到分课堂与航天员连线互动。这种体验更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太空的兴趣。”省实验小学带队老师王星娜说,这堂课会对孩子们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河南省科技馆为何入选此次“天宫课堂”地面分课堂?
“这次分课堂首次设点河南,是我们河南省青少年收到的一份宝贵的、科技感十足的‘礼物’。”省科技馆副馆长李莉表示,为了确保“天宫课堂”第三课河南分课堂顺利实施,河南省科技馆进行了充分准备。
在活动前期,省科协联合省教育厅组织全省中小学师生代表参加了“天地共播一粒种”——青少年与航天员一起种植物科普活动。随后,又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展了征集天宫空间站相关互动问题、绘画和手工作品活动,并在活动现场展出了部分优秀绘画和手工作品。
作为中原地区“科普教育主阵地”,省科技馆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航天科普工作,在常设展厅中规划了宇宙天文和交通天地展厅。其中宇宙天文展厅采用球体建筑内外空间,展现出浩瀚宇宙的无穷奥秘;交通天地展厅则以中国空间站模型为核心展项,凸显中国载人航天的飞天使命,为青少年的“飞天梦”提供汲取知识的科学海洋。
“天宫课堂”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据了解,河南省科技馆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太空授课资源,结合场馆科普资源,持续推出系列航天主题科学教育活动,延伸“天宫课堂”,厚植科学土壤,鼓励广大青少年勇于探索宇宙的奥秘。
大家都在看
☞“天宫课堂”再开讲!咱这俩老乡都不是之一次当“老师”了→
☞今天零时起,调整!
☞河南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例,无症状感染者26例
☞语文老师参军入伍!这个信阳小伙厉害了→
☞河南省政府新任免一批干部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转载,如经授权,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ID:hnrbxmtb)”,违者必究
监审:屈芳
审核:梁栋
责编:谢丛蔓 张远 惠晓晗
觉得好就赞↓
关于地球展厅怎么样和星球国际展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