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在哪,以及参观气象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添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哪里?坐车怎么去?我在农业大学这!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国气象局
起点: 农业大学
终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线路1: 从学知园出发,乘坐运通103(西三旗-大红门服装城),在学院路(三环)换乘722(北京西站-海??落),抵达中央民族大学. 约10.92公里
线路2: 从学知园出发,乘坐运通103(西三旗-大红门服装城),在学院路(三环)换乘727(北京西站-清河营村),抵达中央民族大学. 约10.85公里
线路3: 从学知园出发,乘坐355(廖公庄-育新小区),在人民大学换乘332(动物园-颐和园),抵达中央民族大学. 约10.81公里
线路4: 从学知园出发,乘坐355(廖公庄-育新小区),在人民大学换乘320(北京西站-西苑),抵达中央民族大学. 约10.81公里
线路5: 从学知园出发,乘坐355(廖公庄-育新小区),在清华园换乘319(原320支)(北京西站-西苑),抵达中央民族大学. 约11.1公里
线路6: 从学知园出发,乘坐355(廖公庄-育新小区),在人民大学换乘运通106(田村-北宫门),抵达中央民族大学. 约10.87公里
线路7: 从学知园出发,乘坐355(廖公庄-育新小区),在人民大学换乘特4(国防大学-前门),抵达中央民族大学. 约10.83公里
线路8: 从学知园出发,乘坐355(廖公庄-育新小区),在人民大学换乘804(花乡驾校-姜庄湖),抵达中央民族大学. 约10.81公里
线路9: 从学知园出发,乘坐355(廖公庄-育新小区),在人民大学换乘716(菜户营-颐和山庄),抵达中央民族大学. 约10.78公里
线路10: 从学知园出发,乘坐333(原355支)(西二旗北站-小营西站),在中关村换乘808(北宫门-石佛营),抵达中央民族大学. 约11.33公里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的建筑布局
参观博物馆需要穿过江苏省气象局的办公区,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行。走进大门后,迎面就是一个蓄水小池,中间平台上矗立着一个高10余米的长杆。猛一看以为是旗杆,但再仔细瞧,长杆下端用洁白无瑕的玉石制成,筒身刻着精致的龙凤花纹,上端则用黑铁铸成,一只鸾凤立于杆顶圆盘上,随风而转。原来这就是800年前出现的鸾凤风向器,人们用它来测量风向。
再向里走,一条小路曲径通幽。旁边山墙上都是浮雕,描绘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前方草坪上伫立着几尊塑像,吕尚、管仲、董仲舒、王充、沈括、李淳风、秦九韶都是历代的气象学家。
古观象台模型元代赤道日晷
再向前走,一栋还原古观象台的建筑出现在眼前。我国近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的铜像就立于古观象台前的广场上。竺可桢是北极阁气象台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气象事业。1974年2月6日清晨,生命垂危的竺可桢支撑着身子坐起来,拧开收音机的旋钮,收听天气预报。接着,他戴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1974年2月6日,气温更高-1℃,更低-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这是竺可桢留下的最后一篇气象日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没有忘记工作职责,这种精神让人感佩。
古人这样确定季节与节气
从古观象台塔楼另一侧下去,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半月形院子。这里便是博物馆的室内展厅了。入口处悬挂着匾额,上书“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为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题写。
博物馆分为古代气象、近代气象、现代气象和现代气象科技四个主题展示厅,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以实物、模型、图片、史料、影像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气象重大历史事件、气象仪器沿革、气象机构变迁以及气象科技发展蓝图等内容。
中国古代气象划分为石器时代及传说史时代、夏商西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三国至明代、清代前期等发展时期,记录了古人在风云变化环境中前行的脚步。
在古观象台遗址模型前,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陶寺观象台的复原样貌。2003年,在山西尧都陶寺祭祀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比英国巨石阵观象台早500多年。
陶寺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比如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那天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分、秋分。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应该对展厅中的日晷不会陌生。它是利用日影位置的变化,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由圭表演变而来。晷面和地球面(地球赤道面)平行,晷面中心铜制指针与地球自转轴平行。晷面刻有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针影投射在晷面上所指示的时刻即为当时的太阳时起。
从气象大国走向气象强国
走到近现代气象厅,会发现自民国时起,地方有识之士及海关、航空、学校、农场等系统先后创办测候所,气象工作广泛开展。
1906年,实业家与教育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博物苑建测候室。1917年,他又在南通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人气象台——军山气象台,进行气象观测、预报,出版中英文报表,并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气象台或机关交流,可谓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
现代气象科技展示厅中,有一个装置很特殊,站在它面前,仿佛置身浩瀚宇宙,放眼观赏我们的地球。这是一个位于展厅中央的圆球,被称作SOS(球面科学展示系统)。它实际上是一个大型360度视频播放系统。计算机控制4台高性能投影机,展示系统将画面投射到直径为1.73米的球体屏幕,以供人观看。通过转动这个“地球”,我们可以很直观地观察世界各地的气温、洋流、风、大气等活动的规律和历史数据,简直就是一部包含万千数据的气象字典。来源:莫愁·时代人物 (2019年11期)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怎样预约?
是中国之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在哪,于2010年3月建成。
2018年10月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在哪,被列为之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
中文名称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类别
科技博物馆
地点
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山上
竣工时间
2010年3月
快速
导航
陈列展览
历史沿革
北极阁气象历史悠久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在哪,自南朝刘宋始建司天台后,数度设有观象台,其中尤以明初钦天台规模最为壮观。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1928年,民国政府于古观象台遗址处兴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暨气象台,现为江苏省气象科技业务中心所在地。北极阁观云测天历史延续千年至今,富藏深厚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在哪的气象文化底蕴。
2002年10月,北极阁气象台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3月,建成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2018年10月,被列为之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
陈列展览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将自然景观与气象历史文化交融,主展馆设于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建筑群内,分古代气象、近代气象、当代气象和现代气象科技展示厅四个展区。在景观区,设古代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群雕和中国三千年气象历史记录浮雕,展示古代气象观测仪器,凝练介绍数千年灿烂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在哪的中华气象文明史
科技馆到中国气象局怎么走
公交线路:695路,全程约13.9公里
1、从中国科学技术馆步行约520米,到达洼里南口站
2、乘坐695路,经过16站, 到达中央民族大学站
3、步行约230米,到达中国气象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举办的主题,内容,展馆位置
场馆主题:为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在哪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
荣誉日:5月9日
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展馆位置:B片区
世界气象组织、地球观测组织、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共同参与了世界气象馆的设计布展工作。展馆似“云中水滴”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在哪,由四个扁圆球体结合而成,形如云状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在哪;外墙采用亮白色膜结构,膜布上喷雾点全部开启时,整个建筑如一团云雾,阳光合适时展馆周围将出现彩虹。场地周边为浅水池,建筑“漂浮”在水池中央。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节能减排理念,采用的材料可全部回收再利用。外层膜结构和雾状喷泉设计可以起到降温、节能、环保的作用,堪称“会呼吸的皮肤”。
气象馆中,游客可体验“气候变大世界”、“全球综合观测系统演示”、“气象卫星模型展示”等展项。气象馆将以树立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致力于提高气象防灾能力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能力和贡献为主要形象的展览主线,用展馆主题“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来契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求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介绍
概况
世界气象组织、地球观测组织、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共同参与了世界气象馆的设计布展工作。展馆似“云中水滴”,由四个扁圆球体结合而成,形如云状;外墙采用亮白色膜结构,膜布上喷雾点全部开启时,整个建筑如一团云雾,阳光合适时展馆周围将出现彩虹。场地周边为浅水池,建筑“漂浮”在水池中央。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节能减排理念,采用的材料可全部回收再利用。外层膜结构和雾状喷泉设计可以起到降温、节能、环保的作用,堪称“会呼吸的皮肤”。
建筑外观
从气象概念出发,以“云”为构思的基本出发点。以四个大小各异、方向不同的白色的扁圆球体相结合,形成的组合体从各个角度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朵云。 亮白色的膜结构造整个建筑外形,简单轻便,节省材料,符合临时建筑定位,又有展览建筑需要的亮丽外观。 膜布上均匀布满点,当喷雾都开启时候,整个建筑呈现一团云雾的效果,如果阳光高度角小于42度,在中间步行广场上的观展游客,面向气象馆,还可能看到包围建筑的彩虹。东北部设咖啡厅,咖啡厅外膜采用透明膜,让咖啡厅可以直接借“特钢大舞台”等景观,且不会引进过多的太阳辐射。
展示内容
气象馆中,游客可体验“气候变化长廊”,体验球幕4D电影,“小球大世界”、“全球综合观测系统演示”、“气象卫星模型展示”等展项。气象馆将以树立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致力于提高气象防灾能力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能力和贡献为主要形象的展览主线,用展馆主题“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来契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亮点
4D影院
位于展馆二楼的球幕4D电影极具体验性。影片将展示世界气象科技创新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在推进人民福祉和社会进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现代城市气象业务发展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三维立体的图像加上真实的动感以及“风雨雷电”的体验来增加趣味性。
世博气象台
馆内将建成一个“世博气象台”。这个气象台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示范项目成果的应用,参观者可以亲身体会这种“多灾种早期预警理念”将给城市防灾减灾带来新的促进,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展品,更将在世博期间真正业务化运转,现场为世博会提供及时、精细的气象预报和服务。
气候变化长廊
气候变化长廊将以“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的责任”为主线,参观者可以详细了解到全球气候变化给城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危害,通过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灾难,给参观者以心灵的震撼。从而向参观者推荐和倡导一种健康绿色的城市生活方式,呼吁参观者从身边小事做起,节能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乘“热气球”云中漫步
展馆内,两个虚拟卡通导游“云宝宝”蓝蓝和朵朵将带领观众搭乘“热气球”,从零海拔起飞缓慢升空,上下迂回,在“热气球”中饱览全世界的气象奇观。当观众来到4D影院时,感觉将如同站在云顶,观看水滴如何演化为云、雾、台风、雷电、彩虹等,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受,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气象奇景。在“热气球之旅”的最后,观众可以透过玻璃看到世博气象台的日常运作。如果恰巧赶上世界气象馆日,观众还能目睹来自世界各国著名气象主持人的风采。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的介绍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成为国内首个以气象历史为特点的专业性博物馆,有着近1600年气象历史的北极阁,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气象博物馆见证了我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全过程。北极阁有着近1600年的气象历史,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博物馆利用国立气象研究所原存建筑,秉承“以物为证、以史为脉、以微见著”的宗旨,力图展现中国丰厚的气象历史文化资源,展示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成就。博物馆将自然景观与气象历史文化相交融,主体分室外展区和室内展馆两大部分。室外展区通过典型古代观象仪器展示、大型气象浮雕以及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群雕,宏观再现了恢弘的中国气象历史;室内展馆设于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建筑群内,分为古代气象单元、近代气象单元、当代气象单元,以及现代气象科技展厅四部分,系统展示了气象重大历史事件、气象仪器沿革、气象机构变迁以及气象科技发展蓝图。在景观区,设古代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群雕和中国三千年气象历史记录浮雕,展示古代气象观测仪器,凝练介绍数千年灿烂的中华气象文明史。博物馆分为古代气象、近代气象、现代气象和现代气象科技四个主题展示厅,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以实物、模型、图片、史料、影像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气象重大历史事件、气象仪器沿革、气象机构变迁以及气象科技发展蓝图等内容。来源:莫愁·时代人物 (2019年11期)
中国科技馆在哪里啊?
中国科技馆在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
平日开馆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日开馆,星期一闭馆
开馆时间:9:00-16:30
售票时间:8:30-15:30
黄金周开馆时间:
春节(初一至初七)、五一和十一(1日至7日)、六一、暑假(7月1日-8月31日)
开馆时间:9:00-17:30,逢星期一照常开放,不闭馆。
售票时间:8:30-16:30
B馆穹幕电影放映时间:
平日四场:10:00、11:00、13:30、15:30
周六、日五场:10:00、11:00、13:30、14:30、15:40
暑假七场:10:00、11:00、12:00、13:30、14:30、15:30、16:30
黄金周八场:9:00、10:00、11:00、12:00、13:30、14:30、15:30、16:30
本时间表仅供参考,如有变动请以展厅公示为准。
乘车路线
328、379、419、484、628、751、836、913、运通110路洼里南口下;
425、518、630、695、949路豹房下;
466、653、758、984、985路或快速公交3线慧忠北里下;
108、124、415、417、426、538、特11路大屯南下;
地铁8号线在奥林匹克公园或森林公园南门站下。
中国科学技术馆,1984年11月21日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姚依林亲自为开工奠基典礼剪彩。科技馆东临亚运居住区,西濒奥运水系,南依奥运主体育场,北望森林公园,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10.2万平方米,是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馆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鼓励公众动手探索实践,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