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博物馆古代展厅观后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博物馆古代中国观后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添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
今日中国博物馆古代展厅观后感,风和日丽中国博物馆古代展厅观后感,学校组织我们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简称博物馆游。因为是学校之一次组织参观,所以我异常兴奋。天还没亮,我就在床上翻来覆去,妈妈只好让我早做准备。终于熬到了起床时间,爸爸开车送我到学校的大巴,坐上车,没过多久,就到了位于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我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冲了进去。
北京自然博物馆又动物世界、昆虫世界和恐龙公园等展区;动物世界又狮子、狒狒等标本。昆虫世界中的标本可真不少,像蝗虫、甲虫和蜜蜂等;而恐龙公园内,一只只恐龙正在“大开杀戒”,有的张着嘴四处乱窜,有的在自相残杀,霸王龙是它们中的一只,它在恐龙群中横冲直撞,吓得其它恐龙四散奔逃,迅猛龙也是其中的一只,它是个“长腿将军”,只(转载自之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要听见一点儿咆哮声,就立刻逃的无影无踪。
接下来是看3D电影,虽然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影片内容及其无聊,一群蚂蚁成群结队的搬一只死苍蝇。电影结束后,我们上了车,在车上大家高高兴兴地谈论着所见所闻,哎,又到了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分四层,八个展厅:化石展厅,矿物展厅等。化石展厅内,陈列着翼龙、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矿物展厅里有晶莹的水晶、形状各异的方解石.....,它们都是珍稀的矿物,宝石馆内有猫眼、钻石、祖母绿等珍贵的的石头。
还没看够,回去的时间就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国地质博物馆,踏上了回家之路。车上,许多同学都在闭目养神,而我仍然沉浸在游览的回忆中,祖国真是地大物博呀中国博物馆古代展厅观后感!中国博物馆古代展厅观后感!
中国历史博物馆观后感怎么写
中国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的写法,可通过以下方式查找相关范文,以供参考:
1、百度文库;
2、中华教育资源网;
3、中国教育在线网;
4、中学学科网;
5、中国作文网;
6、百分网。
《中国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
从1993年来北京上大学,到现在有13年之多了。13年来,每天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有一种“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除了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之外,再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的去了解过我们的首都。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
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参观之后这一个月以来,我走在街上总是有意无意的用欣赏的目光去观察路边的建筑;每次看到有损市容市貌的行为时心中总是想,这么好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爱惜她保护她。首都博物馆是一个窗口,应该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让大家都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进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很难想象一个乱贴小广告或随意扔垃圾的人会是一个对首都,对国家充满感情的人。因此,倡议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参观,倡议我们同事带家人和孩子前去参观,倡议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到首都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扩展阅读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来源《百分网》。
谁能帮我发下去国家博物馆的感受和体会作文500至600字写出来有重赏
每次到北京都有不同的收获,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2008年11月去北京参加纪念铁道兵成立60周年大会,有幸参观了鸟巢、水立方和中国国家大剧院。2011年11月来北京参加铁道兵文化联谊会有机会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真感不虚此行。
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都海江,这位曾在铁建工作过的热心人亲自安排,我们才有了这次参观的机会。2011年11月17日下午,我们如约来到位于首都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气势磅礴和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的历程。
都馆长的安排使我们免除了排队安检的繁锁。在参观大厅里他简要的向大家介绍了国博的情况。如今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2007年3月至201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为期3年的改建扩建,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硬件设施和功能为世界一流。在众多的展厅中我们只是对“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馆进行了粗略的参观和了解。
漫 步在古代中国的10个展厅中,2500多件展品见证了远古时期到明清间历代王朝更替的主要脉络。如仰韶文化鹰形陶鼎、四羊青铜方尊、秦兵马俑、唐三彩淘釉、明万历太后凤冠等中国古代文物精品,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使我们更加敬仰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熣灿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 请采纳
用这样的纸一片半。写一篇去"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观后感500--600字的
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我们由学校组织参加社会大课堂活动,去参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我们早上六点四十乘着车,那时天还黑着,可是我们心情十分愉快。踩着黎明的脚步向目的地走去。在我们坐车的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对博物馆的向往。
3小时多的车程我们到达了,一下车就有一个导游姐姐,由导游的带领我们有序的排好了队伍,六所学校的队伍人非常多,但是我们的队伍还是很整齐的的一起向里走去。走进国家博物馆,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七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肩膀。铜门楼梯,反复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着八方来客,寓意着国博的博大和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想已经家喻户晓了吧。比喻着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把。
我们参观了中国的历史,春秋,隋朝,唐代的历史等,其中最令我感到有兴趣的还要属复兴之路了。总共分为五个部分,之一部分,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部分,探索救之国存的道路。第三部分,中国新时代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任。第四部分,建设是会主义新中国。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主义社会
观完复兴之路的历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执着追求,陕北延安,是中国新时代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圣地,民族复兴的领带这在这里领导者人民打仗。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新时代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
观看了博物馆之后,我心中的一个信念更加的强大了,以后我要努力学习,争取为祖国效力。
跪求一篇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观后感 1000字
新中国博物馆古代展厅观后感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中国博物馆古代展厅观后感,
于
2010
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
有上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
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
“宏伟”:
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
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
给人一种
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
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
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
但我不知道,
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
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
票的人群
(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
,
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
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
12
根立柱威严耸立中国博物馆古代展厅观后感;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
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
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
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
(为了找入口,
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
半圈!
)
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
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
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
外面有一尊
9.5
米的青铜孔子像,
在我看来,
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
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
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
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
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
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
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
整体感觉非常明亮、
优雅,
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
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
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
移步向前,
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
品的柜台,
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
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
巨大、
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
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
把台阶分隔开。
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
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
半的展厅——比较大,
而且初看之下,
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
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
造像上的华丽色彩、
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
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
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
隔着昏暗的走廊,
一方巨大、
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
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
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
中国博物馆古代展厅观后感你才能直接的感
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
他们对神的敬仰,
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都
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
(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
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
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
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更大的博物馆里!文化,
跨越了时间、
空间,
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
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
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
中国古
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
瓷器馆不大,
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
到清朝,每个时期更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
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
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
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
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
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
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
沿阶而下,
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
德国画家希
克的作品《海因里希
.
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
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
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
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
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
的长颈鹿模型、
19
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
18
世纪的钢笔插
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刚到达博物馆外面的时候,我们就被眼前这个雄伟的、气势磅礴的建筑物震慑了,博物馆的正面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金色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初次来到国家博物馆,置身其中的我感觉自己突然变得很渺小。
大多数展厅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层,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宽敞的走廊,走廊的左边是大美木艺展厅,此展厅所展览的近百件家具,均为中国明清时期家具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中巅峰时期的代表。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明清家具的造型和工艺特点,感受明清家具所蕴涵的深厚、柔美、风雅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进而深刻认知中国古代家具之“大美”之所在!
来到四层后我被名为“友好往来 历史见证”的展厅所深深吸引,展厅里面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的展示,这些礼品见证了新中国60余年辉煌的外交成就,凝结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从中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受礼厅出来再往里走是馆藏非洲雕刻艺术展厅,这里的雕刻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夸张变形和强有力的节奏,透露出原始朴拙的生命和自然之美。我深深的觉得非洲雕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与非洲传统宗教、道德伦理、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